浙警智审场景应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日期:2023-08-25 17:22:35 来源:​市审计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21年12月,浙江省公安厅部署推进“公安大脑”建设,掀开全面深化公安数字化改革新篇章。公安审计部门主动融入,积极谋划内审监督一件事改革,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打造了“浙警智审”平台,深化数字场景应用,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催生审计新模式,激发审计新动能,公安审计数字化改革取得突破进展。

  一、浙警智审平台的实践探索

  浙警智审平台是公安审计数字化改革的技术载体,是技术、机制、体制“三轮驱动”的基础底座,是新理念、新路径、新技术、新机制一体推进的综合集成。

  (一)数字审计的理念引领。平台深度融合数字与审计,充分挖掘数字功能,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数字驱动力。深度融合浙江“公安大脑”建设,以实战需求和业务应用为牵引,通过业务风险的规则设置,将审计技战法转化为数字应用模型,利用数据分析驱动审计项目,提高揭示问题以及预警疑点核查转化率。二是敏捷响应力。应用模型通过对场景及时敏捷响应风险信号,不断丰富数据算法和监控主题规则,提升模型的适用性和预警的时效性、精准度,起到快速响应审计需求的作用。三是持续审计力。基于内部交换数据控制环境并不断地持续监测,实现全业务和全机构所有数据的常态化扫描,及时排查财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形成风险识别、审计发现、跟踪整改和风险管理闭环。

  (二)专班攻坚的路径推进。坚持以我为主,将审计业务与数字应用深度融合。一是专班攻坚。统筹市县二级审计业务骨干,组建13人的内部攻坚团队,成立4个业务攻坚小组。遴选优秀合作开发团队,坚持内、外深度融合、一体攻坚。二是咬合业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性思维,专班结合近年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堵点痛点,梳理出9大类460多项具体拆解的问题,逐个分析和评估,捋清业务模式,弄清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三是双向磨合。在梳理业务流的基础上,再引入数据流,根据能有什么数据、数据能帮到什么,进而刷新对业务模式和核心问题的理解。通过业务流与数据流的不断碰撞磨合,打造出优质数字产品。

  (三)实用管用的技术创造。平台紧扣“实用管用”,围绕作业智能、揭示精准、预警预测、方便操作的功能需求,搭建了“四横四纵九个中心”的平台框架:

“四横”即公安审计主要业务,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执法审计、审计整改四个板块。

  “四纵”即纵向贯穿审计业务的“流程协同、审计发现、审计预警、审计预测”的数字架构。“流程协同”主要解决审计OA线上作业,实现流程智能导航、知识智能推荐、报告自动生成、多跨协同联动,由线下作业全面转向线上。发现、预警、预测则聚合数字算料算力算法,通过大量数字应用模型,深度挖掘各类数据的潜在价值,来辅助揭示问题、预警问题。综合揭示、预警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整改,预测生成部门财经健康指数和执法财物风险指数。累计研发52个模型,含主题规则210条,覆盖风险点410处,其中98处风险点能自动预警。上线半个月,对接浙警智治平台、执法办案管理应用等系统10个,外跨财政、税务等政务、行业系统17个,已采集数据1100多万条。

  “九个中心”是保障“四横四纵”主体架构运行的基座。

  含作业、决策、数据、模型、预警、协同、移动、设置中心。已归集审计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230多篇,案例400多个,各类价格参考信息5万余条,并不断更新。同步上线手机移动端,方便民警操作。

  (四)重塑重构的机制保障。建立《浙江省公安机关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浙江省公安机关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浙警智审平台使用管理规定》,规范数据的采集、导入、清洗、规整、应用等程序设置,规范审计监控预警记录的分流、分析、核查、反馈等工作流程,明确向责任主体部门、民警推送预警信息、疑点查证等清单,形成统一收集预警核查和疑点查证反馈结果的闭环管理。

  二、浙警智审平台的理论基础

  综合运用数字化的理念、思维、技术,对原来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审计的新命题、新论点。

  (一)贯彻“应审尽审、凡审必严”的总要求,践行“两个维护”的审计自觉。党的十九大作出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对审计提出“应审尽审、凡审必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要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浙警智审平台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路径均按照总书记的指引落实。以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既将审计监督定位于经济监督,但也不止步于经济监督。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基础上,深入揭示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项目建设运营、经济风险隐患、廉政风险和权力运行问题,体现公安审计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聚焦“治已病、防未病”的审计功能,破除审计“旁听生”的片面认识。传统审计的定位将自己视为“旁听生”“第三人”“事后诸葛亮”,以审计的超脱性代替审计的独立性。公安审计以往也侧重于“查病治病”,对于如何“防未病”,以风险导向审计,将防范的关口前移,虽有项目审计“三个环节”的尝试,但不彻底不全面。审计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内部经济管理领域的风险应成为公安审计的价值追求。审计要当好“治未病之良医”,将当前审计由财政、财务收支扩展到项目建设以及执法审计等全领域,强化预警预测预防功能,才能匹配新时代内部审计的定位。

  (三)跟进“数字中国”“科技强审”的时代步伐,解决审计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审计基本是公安机关最小警种,人少事多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审计对象承载经济业务的介质由人工开具纸质凭证变为电子票据,依赖于人工经验分析和抽查纸质档案,显然无法快速从海量的数据中查出问题。数字审计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发展的最大短板,审计“发现不了问题”的能力风险越来越高。二十大作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唯有改革创新,紧跟数字化的浪潮,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否则错失一步就会步步错失,审计警种的存在价值也会逐步丧失。

  三、浙警智审平台的实践价值

  平台牵引了多跨协同的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制度重塑,从底层逻辑上改变制度构建、制度运行方式,催生了新的审计业态。

  (一)塑造了审计新模式。构建了“全面、持续、精准、闭环”的审计新模式,实现审计不同维度的“八个转变”:

  全面,即审计方式由抽样变为全样,审计结果由单一报告变为综合成果。体现在触及面上的全面,在职责范围内没有遗漏的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还要做到审计内容的、过程、作用的全面,使审计监督没有盲区。同时也是责任上的全面,避免审计失职的风险。

  持续,即审计时序由事后变为事前,审计形态由静态变为动态。系统对公安机关大部分经济活动数据的主动采集、持续监控和实时预警。动态排查财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敏捷捕捉风险信号,快速生成、实时响应审计需求的能力。

  精准,审计决策变人工经验为“机器辅助、人工决策”,审计方法由排除法变为靶向法。模型科学设置特定指向的监测功能,直奔问题中心,能从海量的数据中迅速接近事情的真相。

  闭环,审计跟踪由单程变为全程,审计协同由内循环变为多循环。形成揭示、预警、流转、整改、反馈、核销的流程闭环。强化审计整改板块功能,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全量问题一体归集、整改反馈一线办理、整改结果智能分析。

  (二)提升了审计新效能。主要是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解决审计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改革的最大初衷。

  能力提升。平台连接审计所需的数据资源和可用算力支撑,全面提升算法算力能级,借助这种能级,有效让数据说话,辅助人工决策,变许多的不可能为可能。

  效率提升。表现在:简便的元素多样化。平台“四横四纵”一以贯之,按照“怎么方便怎么来”,有很多的傻瓜操作。避免重复录入,不增加多余负担,既让审计自身有获得感,也让关联部门愿意用。一人能干的事多了。平台通过信息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和应用整合,问题和风险的直观展示,有的是自动推送,有的也仅仅点一下,就能分流相关部门,只需结果反馈核查。同步上线移动端。平台适应全场景、动态化的审计需求,将电脑PC端同步嫁接到手机移动端,方便现场取证、远程审核审批,为一线审计作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全天候的服务支撑。

  (三)放大了审计新效应。平台场景应用紧扣“战略目标管理”,体现在四个方面:

  保障中心。围绕中心大局开展审计工作。平台除了日常审计业务以外,还设置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贯彻落实上级政策、重大安保等模型,对提交党委会议研究的经济议题、派出所负面清单、派出所经费足额保障、重大安保活动经费支出等事项的风险扫描,更好的保障中心工作落地落稳。

  防控风险。突出全过程、全领域、全要素的“防风险”价值,紧紧盯住一些“习以为常”顽疾。以预算模型为例,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全过程,对揭示和防范预算执行率低、年底突击花钱、截留或挪用预算资金动态预警。比如信息化系统绩效评判,破除项目建设中“重建设轻应用”的风险隐患,对僵尸系统、低效系统等资金浪费充分揭示。

  促进廉政。财务收支“三公”及票据模型揭示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重复领取津补贴、以公务差旅名义变相公款旅游、发票重复报销等“微腐败”问题。

  助推规范。紧盯执法涉案财物管理的顽瘴痼疾,比如“冻结不及时”这个点,揭示了在侦案件被冻结账户6个月内应续冻没续冻的突出风险隐患。再比如特殊物品的管理,按照热词因子模型强化动态监督,在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细化具体操作,有力助推了执法规范化建设。

 

(金华市公安局审计处  徐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