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底下的阴影——浦江审计查处供销社案件纪实

日期:2016-01-05 10:22:44 来源:​浙江审计 作者:​张玲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P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供销社)是供销系统的县级管理机构,下辖兴合公司、农信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浦江县审计局派出审计组依法对该社原主任张某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部分问题线索,经拓展范围、延伸审计,获取了更多问题细节和有效线索,掌握了更多交易内幕。审计结果显示:张某在2013年1月至12月担任P县供销社主任期间,涉嫌虚假交易、私借公款、抽逃注册资本等方式,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数额很大。目前,张某已被批捕,另外两名涉案人以滥用职权罪被提起公诉。

深度介入查疑案

根据供销社提供的会计资料反映:2013年利润总额为-134.03万元,为连续三年利润赤字。这与常规不符。兴合公司2013年利润为-1.32万元,也不合常理。供销系统效益在各个部门中一直排中上游水平,令社会羡慕,怎么这几年连续亏损,而且窟窿这么大?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供销社这几年到底怎么了?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不少传闻,说浦江某私营公司破产,老板跑路,供销社可能有麻烦?供销社这几年经营若出问题,主任张某难辞其咎!供销社内部有职工也反映张某存在种种经济问题等等。按照这个思路,局领导果断决定,对供销社下属的X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简称X公司)、S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简称农信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等多家单位进行延伸审计,扩大审计范围。由于时间跨度大、账目多、范围广,审计组不得不增加力量,挑灯夜战,加班加点,仔细查看每一组数据,认真研判每一笔交易,绝不放过每一个疑点。

剥茧抽丝解谜团

当公司账目送到审计局的第二天,分管农信担保公司的副主任许某一大清早来到审计组办公室,一坐下就迫切地告诉审计组:供销社领导在管理农信担保公司期间是如何严格把关,在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同时又是如何确保出借资金的安全。审计组的直觉:越急于表明自己清白的领导,往往越有猫腻。

果不其然,一笔固定资产—房屋的登记入账业务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该处房屋位于云南省瑞丽市,在这个当时平均房价仅3000元/平方米的地级市,两间商住两用的4层店面排屋以评估价300.46万元的价格记入了兴合公司的固定资产账。兴合公司为何要在如此遥远的地方以高于平均价许多的价格购买这套排屋?审计人员不禁在心中打下一个深深的问号。

原来该处房屋原本属于本地某私营企业老板,2012年底该老板名下的一家企业与兴合公司签订一份购销合同,向兴合公司购买一批价值546.09万元的货物,因未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将货款支付给兴合公司,就将其名下的此处房产以高价卖给兴合公司抵扣货款。审计人员立即要求供销社财务负责人提供2012年兴合公司账本和原始凭证。翻开凭证,审计人员发现该笔交易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商品购入、卖出等手续。供销社的财务负责人解释“时间短的原因是因为购销三方都是事先谈好的,兴合公司购入该批商品时早就已经找好了购买者,目的就是赚取其中的差价。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操作的。”难道这真的如该负责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笔简单的购销买卖?

三方联动揭真相

随着审计的不断深入,审计人员对供销社主任张某的怀疑也变得更加确定。当审计人员向张某了解相关情况时,这位有着10多年一把手经历的老干部,显得十分无辜,甚至反问审计人员:“请问如果这次不是我本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仅仅作为一个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损失是不是很正常?经营一个企业肯定有赚有赔,为什么将正常的企业投资失误定责于我?”

面对他的质问,审计组坚定又不失礼貌的回应道:“张主任,如果今天不是您本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我们就不会坐在您面前。就因为您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所以我们才会去查看这个公司的账目。”与此同时,张某在单位内、社会上到处讲自己没有问题,是审计局在找麻烦,这给审计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避免夜长梦多,审计组成员连夜将审计发现线索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向局领导汇报,局领导又在第一时间向县主要领导专题汇报,在获得县主要领导的批示和支持后,随即将涉嫌违纪违法的线索移送至县纪委监察局,随后县人民检察院也依法介入对该案的侦察。

本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兴合公司涉嫌虚假交易,导致501万元国有资产损失。二是未经许可,违规向23家私营企业累计出借资金20210万元。三是涉嫌抽逃注册资本。四是轻率担保,造成229.06万元借款无法收回。此外,张某个人涉嫌巨额受贿,擅自吸收私营企业增资、变更企业法人代表等严重违纪违规问题。

痛定思痛溯根源

浦江民营经济相对发达,民间借贷比较活跃。个人几十万、几百万借款是平常事,企业间几千万相互担保也时有发生,打着投资理财名义从事借贷业务的中介比比皆是。不少公职人员也参与其中,在高利息的诱惑下全然不顾风险。据了解,张某就是利用其担任供销社主任的职务之便,将手中的数百万元资金借给省N水晶饰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从事水晶加工业务,兼营珠宝玉器,规模较大,一度生意非常红火。但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市场需求萎缩,水晶行业转型升级,企业经营开始走下坡路,直至濒临破产。张某眼见几百万资金深不见底,为转移风险,自己不受损失,便策划移花接木、瞒天过海。通过虚假交易,套取资金,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保证个人资金的安全。一旦追查责任,也可解释成投资失误,自己承担领导责任,从而规避更大的风险。个中教训极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