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摘要:当代青年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继承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滋养与熏陶。本文从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研究入手,分析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中的传统道德文化体现,提出构建当代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审计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文化、青年
中国经过三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上了民族复兴与重振的道路,但民族的复兴、振兴应该与文化的复兴与振兴为标志、为前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它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同它的文化、历史积累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相通之处,它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和进步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升华和创新。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价值的基本观念与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评判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①]
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价值观,二是核心价值观。在一种文化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审计核心价值观反映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审计工作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表明了国家审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核心价值观具有长期性、同步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②]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十二字”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审计核心价值观提出,一方面为审计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意味着审计人员思想上的统一,审计组织就能够朝着一定的方向集中发挥总体力量,审计领导人作出的决策就会迅速变为全体审计人员的行动;另一方面促进审计人员自觉维护审计组织利益,为审计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把维护审计组织利益和促进审计组织发展看作是自己最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激发出每个审计人员的极大工作热情,激发出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审计核心价值观内涵中的传统道德文化体现
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价值,道德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审计核心价值观是传统道德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审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源泉,同时,必须结合审计工作业务实践,才能创造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现代审计价值观,因而,审计核心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在传统道德文化也有诸多体现。
首先说“仁”。孔子认为仁即“爱人”,是一种以“亲亲”为核心的并可以“推己及人”的人类之爱。所以有“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③],“仁所以保民”[④]的说法,把“仁”看作是人的本质,而“仁”的主要内容是“重生”“爱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刘家义审计长所提出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中“奉献”、“责任”,正好体现了以人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奉献”就是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出发,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按中国传统道德贯以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说“义”。“义”指道德的合理性,如“义然后取”,“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后引申为一种自觉的道德担当,亦即趋义感。“义”有时与“忠”相联,如“义利之辩”就是例子。在这里“义”显然是合乎道德的“公益”,而“利”则明显为违反道德的“私利”。“义”在价值观念中承担了是非判断和评价的功能。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一直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道义责任重于物质利益,这种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义”上。对“义”的维护与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道德理想“善”的追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中提到了“忠诚”,就是审计人员要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党员、公务员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审计人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义”的很好阐释。
再次说“法”。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认识到治吏对推行“法治”的重要意义。先秦时,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论断,其实质在于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孔子“为政在人”的观点突出强调了君主与官吏在国家治乱和“法治”兴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荀子重视法治, “法者,治之端也”,发挥法的作用与功能要靠人,官吏守法和秉公执法是治国之关键。制定严密完备的法令是容易的,而真正要使之付诸实施并深入人心则并非易事,它要通过执法者公平的执法和广大民众自觉的守法来实现。审计核心价值观中的“依法”,就是要求审计人员执法守法,公平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违法行为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审计人员也必须严格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在审计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复次说“廉”。为政清廉是影响一个政府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为维护其王权统治,无不注重廉政建设。关于廉与政治及政治行为的关系,《易经》、孔子、墨子、荀子、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有论及,《尚书》中就提出:“任官惟贤才,官不必备,唯其人。”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据秦简《为吏之道》载,秦朝时反对官吏“居官善取”,要求“廉而无别”“精洁正直”,不得贪图钱财,汉代以后,“廉”成为官吏应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正所谓“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核心价值观中要求“清廉”, 审计是一项监督、评价、鉴证的活动,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就是要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审计人员只有严于律己、生活严谨,才能真正做到廉洁自律、一身正气,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审计。
最后说“信”。关于“信”,《说文》说:“信,诚也。”中国人常以“诚信”为美德,强调人际交往中所承担的然诺义务。《中庸》和《孟子》将“诚”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庸》讲:“诚者天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将“诚”看作是“天之道”,与之契合的则是圣人,而常人则应恪守之。人以诚信为本,因此人的会计行为应以诚信为指导,并借以获得合理的价值运行导向,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审计工作讲求客观公正,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体现公正。审计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立”,就是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审计的灵魂在于独立性.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审计人员不能怕得罪人,也不能当墙头草,审计人员必须排除权、利、情等因素的干扰,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敢于发表意见,揭露问题,只有保持审计独立性,才更好体现审计的“信”。
三、推进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措施
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利于青年审计群体端正科学的政治观,树立理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审计群体对道德观的吸收与内化,合理选择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有利于青年审计群体对时代观的发展与演绎,彰显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有利于青年审计群体对实践观的推崇与落实,促进科学理论与经验实践的有机结合。青年审计核心价值观构建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长期积累,可以通过传统继承、加强学习、宣传传递、理论深化等方式塑造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有效作用。
一是以传统道德文化为导向,为青年的价值选择指明方向。传统价值观中正确的核心的道德观念作为一种主导价值观,可以为青年的价值选择指明方向,引导青年的行为活动趋向最佳选择,从宏观上为青年指明价值追求的主流方向,对青年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新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应该对那些随历史发展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一味地抛弃,是应当从传统价值观中选择、提炼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加以继承,并结合现代社会的新文化加以阐释,使之成为新时期价值观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二是以宣传教育为媒介,传递审计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作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文化熏陶、荣誉激励、典型引导等多种宣传途径着力打牢审计人员真诚信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逐步增强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或者专题会议,对审计核心价值基本内容进行阐释,对其深刻涵义进行研究探讨,使青年审计干部对审计核心价值观有更直观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及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树审计标兵”等主题活动,扩大影响力,为青年审计群体树立榜样,促使年轻审计人员强化认同,特别是情感上的认同,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和自觉行为中逐步沉淀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审计人明确奋斗方向。
三是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修养为主体,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价值观。一方面年轻审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还要从工作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周围环境中学习;不仅学习审计知识,还要学习法律法规、财务知识、基建、哲学、政治、历史等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积极反省与寻思中国传统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构筑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观、道德观与政治观。审计人员要坚持马列主义,培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依据相关法律,培育依法审计、坚持原则的精神;要据实进行审计,培育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要紧跟改革步伐,培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培育严谨细致、务求实效的精神。[⑤]
四是以理论研究为载体,促使审计核心价值观再深化。价值是文化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到“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高度,审计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方面,如何深化对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命题的研究,就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需要有一个价值认同的提炼过程,形成便于理解和运用的价值概念和价值理念。对此,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对于其作用还未达到共识,对于我国特有的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特征也未能充分理解,因而可以通过合力攻关、全力研究,深化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认识,还可以通过开展价值观大讨论,自觉融入治国理政理念,吸纳优良传统文化,提炼提升审计精神,筑强筑牢文化内核,从根本上促使青年审计人对审计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
青年审计人应认真学习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核心价值观,并要把握好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升年轻审计队伍的“精、气、神”,做到以责立志、以德立身、以能立业、以行立信。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2] 桂建平、倪爱国:《审计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2008年第11月第1版。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5]李石新:“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分析”,《岳论丛林》,2002年第9期。
[6]邢莉萍,庞静:“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探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固文化”,《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2期。
[8]王克奇:“齐鲁道德文化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①]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②]朱艳莉,“构建国家审计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 2010年8月
[③]《晋语》
[④]《周语》
[⑤]方宝樟,“略论审计精神文化”,《中国审计》,2005